这种质子衰变的产物粒子,李青松将其命名为“光微子”,意思是类似光子的微小粒子。

    光微子这种粒子简直将各种负面状态拉满了,连李青松一时间都找不到合适的探测方法。

    基于质子极高的寿命,光微子在宇宙之中的密度简直比磁单极子还要低。而探测磁单极子就已经如此大费周章,难道要自己建造数十万台类似的探测器去尝试捕捉光微子?

    这工程量实在太大了,大到李青松都难以承受的地步。

    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其余的普通电弱文明是怎么完成的关于光微子探测的?

    他们不可能是通过建造数十万台探测器的方式来达成的。

    连李青松都不具备这个工业实力,他们怎么可能有。

    这便意味着,必定存在另一种探测方式,在较小的工业资源投入之下,便能捕捉到光微子。

    可是……这是什么办法?

    李青松陷入到了漫长的思考之中。不仅李青松,蓝图科学家们也一同加入到了思考与探索的任务里面。

    时间悄然流逝着,李青松的各项理论突破仍旧在一刻不停的进行着。

    种种大理论框架下的微小科学理论分支,又或者数学层面的突破,等等,几乎每一天都有。

    它们就像是血肉一般,一点一点的附着在李青松所建立的理论框架的“骨架”之上,让这一套框架愈发完善。

    但很遗憾,有关质子衰变方面却仍旧是一片空白。

    连骨架都还未建立成功,何谈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