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可行性(2/4)
对此,李青松毫无办法,只能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思考。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如此。没有丝毫捷径,只能一点一点的去磨,一步一步的去走。依靠一点一点的积累,去寻求那可能存在的突破性的理论。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某一天,一个并不起眼的突破引起了李青松的注意。
这并不是基础理论层面的突破,应该算是分支方面的发现。
这一项突破是有关气态巨行星内核的。在之前各项理论以及数学层面的发展之下,李青松完成了对于气态巨行星内核的最新建模工作,使用更多的参数和更高的算力,更加逼真的模拟了气态巨行星内核的运转机制,为气态巨行星的气体对流、大气层元素丰度的变化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意味着,李青松现在已经有能力对气态巨行星的天气变化做出具备较高准确度的预测了。
这看似与质子衰变丝毫不相关,但李青松却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灵感。
他发现,气态巨行星的内核……似乎具备某些成为科研场地的潜力。
一颗典型的气态巨行星,譬如太阳系的木星,从外而内,依次分为外层大气、超临界流体分子氢层、液态金属氢层、核心,四个部分。
外层大气约占一千公里的厚度,由外而内,压力与温度急剧升高,一直到压力和温度足够高,于是氢元素便进入到了超临界流体状态。
这个地方的压力超过一万个地球大气压,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
再进一步,在距离表层约两万多公里的地方,氢元素的状态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它们变成了液态的金属氢。
因为压力和温度太高的缘故,氢原子的电子已经脱离了原子核,成为了自由电子,具备了类似金属的特性,由此便被称之为金属氢。
这一部分的大气压力高达地球的数百万倍,温度高达上万摄氏度。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如此。没有丝毫捷径,只能一点一点的去磨,一步一步的去走。依靠一点一点的积累,去寻求那可能存在的突破性的理论。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某一天,一个并不起眼的突破引起了李青松的注意。
这并不是基础理论层面的突破,应该算是分支方面的发现。
这一项突破是有关气态巨行星内核的。在之前各项理论以及数学层面的发展之下,李青松完成了对于气态巨行星内核的最新建模工作,使用更多的参数和更高的算力,更加逼真的模拟了气态巨行星内核的运转机制,为气态巨行星的气体对流、大气层元素丰度的变化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意味着,李青松现在已经有能力对气态巨行星的天气变化做出具备较高准确度的预测了。
这看似与质子衰变丝毫不相关,但李青松却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灵感。
他发现,气态巨行星的内核……似乎具备某些成为科研场地的潜力。
一颗典型的气态巨行星,譬如太阳系的木星,从外而内,依次分为外层大气、超临界流体分子氢层、液态金属氢层、核心,四个部分。
外层大气约占一千公里的厚度,由外而内,压力与温度急剧升高,一直到压力和温度足够高,于是氢元素便进入到了超临界流体状态。
这个地方的压力超过一万个地球大气压,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
再进一步,在距离表层约两万多公里的地方,氢元素的状态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它们变成了液态的金属氢。
因为压力和温度太高的缘故,氢原子的电子已经脱离了原子核,成为了自由电子,具备了类似金属的特性,由此便被称之为金属氢。
这一部分的大气压力高达地球的数百万倍,温度高达上万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