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把朱祁镇问住了,他拧眉沉思,无奈摇头。

    “圣祖母,你有所不知,其中涉及到杨首辅。”

    杨士奇在朝中耕耘多年,他的拥趸非常之多,要想动他,就凭朱祁镇现在的实力,太难。

    明初皇权相对较大,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再建立锦衣卫,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

    后来,朱棣建立东厂,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其实仁宣两个皇帝的话语权也还算可以,从朱祁镇开始,是一个转折点。

    宣德十年(1435年),时日不多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乾清宫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祁镇。

    那时候的朱祁镇,年仅九岁,甚至连书都没读过,还是在正统元年三月,才通过经筵学习经史。

    也许是朱瞻基觉得自己会长命百岁吧,所以对太子的教育疏忽。

    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张太皇太后)、(孙)皇后,然后施行。”

    正统二年(1437年),张太皇太后召集“三杨”、张辅、胡濙托孤五大臣来宫廷议事。

    “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张太皇太后要求年幼的朱祁镇听老臣之言,一切事务须得到五人点头后方可施行。

    虽然有张太皇太后在背后出力,但是她摄政而不干政,就给了文官极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有损害到他们利益的决策,只要有一人不点头赞成,朱祁镇就无法施行。